• 正文
    • 01 E-tron 的電池系統組合
    • 02 E-tron 的電驅系統組合
  • 相關推薦
申請入駐 產業(yè)圖譜

奧迪E-tron的動力電池和驅動系統的組合

2020/04/16
133
加入交流群
掃碼加入
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
參與熱點資訊討論

引言:今年即使在疫情期間,奧迪的電動汽車賣得還是很不錯的(在挪威 Q1 賣了 3754 臺),奧迪預計在 Ingolstadt 的工廠附近建電池系統組裝工廠,而且由于供應商得模組供應問題,后續(xù) E-tron 的電池系統組合開始分流,和 PHEV 一樣,E-tron 55 的版本繼續(xù)使用 LG Chem 的軟包 390 模組,e-tron 50 quattro(及其 Sportback 電池)則使用三星 SDI 的電池。

在電驅動組合方面,根據《The new full electric drivetrain of the Audi e-tron》一文,分為 APA250、AKA320、APA320 和 ATA250 四個前后驅的組合,這些產品也是由兩家供應商所做的。?

圖 1 奧迪的幾個平臺短期內上量的主要是是 E-tron 和衍生的 Sportback

01?E-tron 的電池系統組合

? ? ? ? ? ? ? ? ? ??

前段時間,奧迪爆出來 LG Chem 模組供應不足的問題,不過隨著 E-tron50 和 E-tron Sportback 分流到 SDI,整體的供應格局就有所緩解,如下圖所示,按照 390 模組來構建的電池系統是具備不同的規(guī)格配置和不同供應商頂上的策略。從電池配置的角度來看,36 個模組配置出來 95kWh,而 27 個模組配置成 71kWh,通過不同的供應商搭配出不同的組合。這里最大的問題,71kWh 的版本 WLTC 的里程只有 300 公里,對于一臺純電動 SUV 而言,能耗層面可以有很大的改進空間。

圖 2 E-tron 55 和 50 的電池的差異化?

?

02 E-tron 的電驅系統組合

? ? ? ? ? ? ? ? ? ??

實際上,驅動系統的搭配要更為復雜一些,這里已經考慮了 E-tron 50 和 55 高低兩種配置,還有后續(xù)的 E-tron Sportback 的需求,所以在軸驅動器方面,奧迪分了四種不同的設計,如下所示:E-tron 車型,55 是全功率的版本,50 根據電池的情況在硬件上做了降額 APA250 平行軸(驅動軸),異步電機,規(guī)格為 250 Nm, 布置在 E-tron 的前軸 AKA320 同軸(驅動軸),異步電機,規(guī)格為 320 Nm,布置在 E-tron 的后軸。

圖 3 E-tron 的兩根軸?

這兩根軸的整合過程是,奧迪自己設計和制造電機,然后采購逆變器并采購了舍弗勒的減速器,然后做系統性的優(yōu)化,得到以下的電機特性。

圖 4 奧迪 E-tron APA250 的軸驅動器?

E-tron 55 是 247 N?m+314 N?m 規(guī)格組合,奧迪是按照連續(xù)輸出的扭矩給的參數;E-tron 50 是 230 N?m+ 310 N?m ,前軸限制更多一些。

圖 5 前后兩根軸的特性?

E-tron Sportback 車型,實際上和后續(xù)特斯拉的 Model S/X 更新的車型設計相似,采用三電機的組合形成超級功率組合 APA320: 平行軸(驅動軸),異步電機,規(guī)格為 320 Nm ATA250: 雙電機同軸驅動軸,扭矩輸出為兩個 250 Nm,合計 500Nm?

圖 6 E-tron Sportback 的驅動軸?

這兩根軸,和保時捷的做法是不同的,這次 Taycan 和 E-tron Sportback 其實兩個兄弟公司在走大電流和高壓做高功率輸出動力的兩個嘗試,因此我們能看到后續(xù) PPE 里面,也分高壓和高電流兩種不同的驅動路線并行存在。按照奧迪和保時捷的思路,以后純電動汽車在高端車型里面的復用部分真的挺高的,對于平臺化的開發(fā)是挺重要的,基本上驅動軸的效率特性決定了一個車的基礎。我是覺得 E-tron 和 Taycan 在整車集成過程中對于三電系統的傾斜不夠大,沒有充分去改動整車的特性以獲取整體效率的最優(yōu)化,這個是奧迪和保時捷在 PPE 平臺上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
備注:MEB 上的 Q4 和 MQB 上的 Q2,兩款 BEV 在奧迪上有點不太搭的感覺

?

小結:我覺得 Tesla 去搞 Robot Taxi 其實不怕的,Waymo 搞了這么久還有這么多的問題,退回來給車企配合。搞 100 萬 Robot Taxi 帶來的潛在風險還是很高的,電動汽車的產品力核心還是在于三電的追求極致,先把效能做到最優(yōu)化。

相關推薦

登錄即可解鎖
  • 海量技術文章
  • 設計資源下載
  • 產業(yè)鏈客戶資源
  • 寫文章/發(fā)需求
立即登錄

筆者 朱玉龍,一名汽車行業(yè)的工程師,2008年入行,做的是讓人看不透的新能源汽車行業(yè)。我學的是測試和電路,從汽車電子硬件開始起步,現在在做子系統和產品方面的工作。汽車產業(yè)雖然已經被人視為夕陽產業(yè),不過我相信未來衣食住行中的行,汽車仍是實現個人自由的不二工具,愿在汽車電子電氣的工程方面耕耘和努力,更愿與同行和感興趣的朋友分享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