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空經濟毫無疑問是當前最誘人的蛋糕。當前,國內無人機注冊量已超126萬架,近3年年均增長率36.1%,飛行時長超2300萬小時/年,近3年年均增長率8.2%,隨著應用的進一步爆發(fā),后續(xù)低空將成為非常繁忙的空間。覬覦這塊蛋糕的大有人在——從上游的原材料提供、零部件制造,到中游的低空飛行器制造、低空保障與綜合服務,到下游的各種綜合解決方案、產業(yè)融合方案,無數企業(yè)都在摩拳擦掌,試圖在這片新藍海中大展拳腳。
運營商企業(yè)也在積極參與、積極布局、積極投入,那運營商的優(yōu)勢是什么呢?毫無疑問是連接。要想富先修路,網絡,這是低空經濟需要的最基礎的能力,也是運營商最擅長的領域。當然,運營商肯定不是傻乎乎地只想提供連接,當管道商,運營商的打算是:基于“網絡”這張入場券,逐步切入到ICT集成和應用能力,將近幾年在數字經濟領域中沉淀的集成經驗,復制到低空領域,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和更好的體驗。但,無論如何,提供網絡連接服務,這就是運營商進入低空經濟的入門券。
那運營商有沒有可能失去這張入門券呢?
目前的現實情況是,國內低空空域缺乏統一的基礎設施建設,尤其無法對低空空域進行全天候的“感知”。而建設一張低空通信與感知于一體的數字低空基礎設施網絡是發(fā)展低空經濟和打造可運營空域的前提條件,勢在必行!而當前,構建低空通感一體網絡主要有兩種部署方式可供選擇:方案1,基于現有運營商的公網系統;方案2,建設針對低空的專用網絡。
先來看方案1——方案1最大的優(yōu)勢就是經濟優(yōu)勢,而且改造建設周期短,畢竟運營商已經建成了全程全網的公共網絡,甚至當前已經支持了一定規(guī)模的低空經濟活動。
但是方案1有明顯的劣勢:
其一,現有的地面公共網絡主要是為地面用戶服務而設計的。因此,其基站布局和天線方向主要關注于水平覆蓋,這導致它無法完全滿足低空飛行器對垂直覆蓋的需求,進而影響了低空通信的連續(xù)性和可靠性。
其二,地面網絡的密集小區(qū)部署在低空高速飛行的場景下,會導致頻繁的網絡切換。這不僅增加了通信中斷和干擾的風險,也使得難以確保飛行控制所需的低時延和高可靠性。
其三,地面公共網絡的系統資源主要集中在下行鏈路,這使得它難以同時滿足低空無人機視頻回傳、感知數據上傳等場景對上行鏈路的高需求。同樣,它也無法同時滿足低空飛行對高精度感知和穩(wěn)定通信的資源要求。
其四,如果調用地面公共網絡的資源去保障低空經濟,隨著低空業(yè)務規(guī)模的壯大,必然會影響到地面覆蓋,包括正常用戶的使用體驗等。鑒于低空業(yè)務需求和地面業(yè)務需求的巨大差異,如果通過改造公網來滿足低空場景的需求,將需要根據低空業(yè)務的特點重新部署基站并優(yōu)化參數。這實際上相當于構建了一個新的專用網絡,因此,初期對公網改造的投資將不可避免地產生浪費。綜上,方案1可能不是最佳選擇。
再來看方案2——相比之下,方案2的專頻專網在滿足低空經濟蓬勃需求時展現出了顯著的優(yōu)勢:
一是在規(guī)劃階段,專頻專網能夠專門針對航線和起降場的通信與感知需求進行優(yōu)化。通過精心選擇的站點位置和天線方向,它實現了網絡的高效組網,確保了覆蓋的全面性和精準性。
二是專頻專網是專為低空環(huán)境設計的,使得它能夠有效地解決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通信盲區(qū)問題。通過避免通信中斷和減少干擾,專頻專網為低空飛行提供了更加穩(wěn)定、可靠的通信環(huán)境。
三是專頻專網充分考慮了無人飛行器對上行帶寬的高需求。系統能夠有針對性地分配更多的網絡資源,從而確保飛行業(yè)務在通信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。這種針對性的資源分配方式,使得專頻專網在支持低空經濟發(fā)展方面具有更強的能力。
此外,專頻專網還通過選取合適的頻段和利用豐富的帶寬資源,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感知精度和通信可靠性的要求。這種技術上的優(yōu)勢,使得專頻專網在支持低空飛行器的精準感知和穩(wěn)定通信方面表現出色。從長遠的角度來看,專頻專網憑借其在覆蓋、穩(wěn)定性、資源分配和感知精度等方面的優(yōu)勢,可能將成為低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最佳選擇。
那專頻專網的建設主體一定是運營商嗎?
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:深圳市福田區(qū)政數局、福保街道聯合深智城集團智城通信公司、普宙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完成基于1.4GHz無線寬帶專網的低空無人機試飛,在深港科技創(chuàng)新合作區(qū)成功試點打造全國首張1.4GHz低空經濟通信專網。出于投資規(guī)模、投資收益、建設工期等因素的考慮,在短時間內建設一張面向廣域場景的專網難度很大,以運營商這般財雄勢大,也很難辦到,畢竟當前環(huán)境下,地主家也沒余糧啊。
那怎么辦?一個折衷的方法就是:面向廣域場景,使用現有的公共網絡(現網也不能用5G,可能會用4G,因為5G是主力地面網),而對于一些熱點區(qū)域,例如重點項目標桿示范區(qū),可以選擇建一張專網以實現更多的新技術、更高的容量和更高的性能。上面提及的案例中,就是采用這種模式,廣域場景下使用運營商的公網,而熱點場景下,則自行建設專頻專網。
有分析師認為,如果這種模式成為主流,運營商將會被邊緣化,如果只是提供“過路式”的公網連接服務,運營商是很難切入到低空經濟的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的。對此,我的觀點是,運營商需要在標準統一、全程全網支撐和安全管控方面發(fā)揮更大的作用——終端可管可控
確保終端的可管可控是實現低空經濟有序運行的基礎。無人機作為低空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通信網聯能力至關重要。通過為無人機集成支持廣域覆蓋的公眾通信網絡模組、專用SIM卡和SDK,不僅能在遠距離和復雜場景下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,實現平臺的便捷接入,還能通過“四碼合一”等機制確保飛行設備的唯一識別,從而有效管理無人機。這種通信網聯能力進一步支持了飛控、視頻傳輸、智能識別等多種應用,為低空經濟的多元化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。
構建天地一體的通信網絡
有了終端的可控性,接下來是構建一個從地面到空中的全面通信網絡。這包括充分利用現有地面網絡進行技術優(yōu)化,確保120米以下空間的連續(xù)可靠通信;在120-600米空間范圍內,按需新建低空網,通過創(chuàng)新技術如魚鱗新型組網、多維干擾控制等降低建網成本并提升服務質量;對于更高空域的覆蓋需求,則靈活應用衛(wèi)星網絡,形成空天地一體的立體覆蓋網絡。同時,結合不同業(yè)務需求,提供窄帶、寬帶、低時延等多樣化的通信服務,以滿足低空經濟的多元化需求。
安全高效管控
安全是低空經濟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前提。運營商需加強對低空飛行器的精準感知能力,這包括對小型飛行器如鴿子的識別,以確保低空空間的安全使用。比如,中國移動提出的“四驅兩翼”低空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能力體系,正是一個集終端、網絡、平臺、安全于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。其中,終端層構建全鏈多元產品矩陣,網絡層實現廣域可靠通信和多維立體感知,平臺層提供安全高效的低空服務,而安全層則構建了全域多維安全保障技術體系,為低空經濟的健康有序發(fā)展保駕護航。
(以上三點參考自移動研究院相關公開發(fā)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