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。
前兩天,奔馳發(fā)了一篇文章,標榜自己138年的底盤研發(fā)歷史。拋開品牌宣傳層面,同樣是值得推薦的底盤科普:《是什么,讓每一輛奔馳開起來都像奔馳?》
但這篇文章里,很多術語還是相對專業(yè)。什么頻率、共振、操穩(wěn)、道路特征、駕駛特性……很容易讓人看得一頭霧水。
那么,懸架軟或者底盤硬,就一定等于底盤好嗎?大家說的底盤調校,又到底是不是玄學?什么樣的底盤,才是一副好底盤?
今天,我們就從原理聊到實踐,和大家好好科普一下底盤里藏著的秘密。
(今天的內容會有些硬核,我會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家講明白)
01. 懸架是什么?????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時期,古人就已經(jīng)有利用“懸架”來減振的意識了。
作為君子六藝之一的御(駕車),馬車上就出現(xiàn)過一種叫作轐的木塊。因其獨特的造型,人們也給它起了一個頗具文學意境的名字,叫做伏兔。
墊在圓形車軸和方形車廂之間的伏兔,能夠增加兩者之間的受力面積,避免脆弱的車軸過早損壞;但更重要的是,它作為中間層,能夠一定程度上化解從車輪傳來的顛簸!
這種結構,也成了懸架最早的雛形。
經(jīng)過了一千多年的演變,車上的懸架逐漸由硬變軟,也逐漸分成了兩派。
一派,是王公大臣們最喜歡的“八抬大轎”,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帶來柔軟的乘坐質感,避免車馬勞頓之苦;
另一派,就是材料學和力學飛速發(fā)展之后,隨時代而來的新型發(fā)明了。
在15-18世紀,歐洲出現(xiàn)了用鐵鏈條懸掛的車廂(和秋千是同一種連接方式)、以及用多條皮帶進行減振的馬車,通過軟連接的方式讓行駛變得更加平穩(wěn):
把車廂“懸起來、吊起來”之后,懸架(suspension)在歷史上才寫下了真正的開端。
第一次工業(yè)革命之后,一位名叫奧巴迪亞·埃利奧特的年輕發(fā)明家設計了由兩塊鋼板疊在一起的彈簧,并申請了專利。
簡單理解的話,鋼板彈簧就是“強化版”的皮帶!
更強的緩沖能力,不僅讓它榮獲了一票貴族們的“舒適五星認證”,還在美國開發(fā)西部地區(qū)時立下了汗馬功勞:
有了鋼板彈簧,馬拉的大篷車才能穿越廣袤的荒蕪之地開疆拓土,帶來源源不斷的金礦、銀礦、鐵礦和煤炭產(chǎn)量,從而給美國打下了堅實的工業(yè)基礎和經(jīng)濟基礎。
作為懸架的老祖宗,它也從馬車時代走進了汽車時代,歷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依然經(jīng)久不衰。時至今日,還能在不少貨車乃至豪華車上,找到它的身影。
(沃爾沃S90上的復合材料葉片彈簧,輕量化的同時還能提供后備廂空間)
只不過因為鋼板彈簧乘坐舒適性存在天生缺陷,想解決需要花費很大力氣,因此在很長的時間里被主流的螺旋彈簧所取代,這就又是后話了。
02. “相愛相殺”的彈簧和減振器????
步入汽車時代之后,出現(xiàn)了一個新的問題:汽車的時速比馬車要高得多、重量也要沉得多,從路面?zhèn)鱽淼臎_擊力也就大得多。
彈簧依然能夠支撐車身的重量,但已經(jīng)無法滿足車輛對緩沖能力的要求了。
發(fā)明彈簧的胡克告訴我們,在彈性限度內,彈簧所受的拉力與伸長/壓縮量成正比。彈簧會在壓縮時將振動的能量儲存起來,隨后在伸張時釋放,起到“蓄能器”的作用。
這也就是說,如果不施加外力干預,彈簧需要壓縮-伸張-再壓縮-再伸張很久,才能把這能量耗散完畢!
體現(xiàn)到坐車的人身體上,就好比在浪最大的時候“上了賊船”,一浪接著一浪……那感覺肯定無比酸爽。
這時,就必須增加一個新的“耗能器”了,它必須能把彈簧存儲的機械能消耗掉,這就是減振器(避震、減震器的說法都不嚴謹,因為消耗的是“振動”能量,而不是“震動”)。
這種減振器里面,都存放著油液。這些液壓油會在壓縮、回彈時穿過內部閥系的截留小孔,從而把機械能轉化為熱能,借助外殼導到外界空氣中。
這樣一來,在路面起伏把沖擊傳遞給懸架的時候,減振器和彈簧會同時壓縮,前者先吸收掉一部分沖擊能量,多余的再由彈簧儲存起來;
而減振器回彈的時候,又會把彈簧回彈的能量吸收掉,形成一次完美的閉環(huán)。
彈簧的剛度、勁度系數(shù)和長度,決定了它能儲存、釋放多少能量;而減振器的阻尼大小和行程的長短,則決定了它消耗能量的速度。
(大多數(shù)情況它倆會以合體的方式出現(xiàn),少數(shù)情況下會分開)
總而言之,在現(xiàn)代汽車懸架里,彈簧主要負責在車身與車輪間提供支撐,而減振器主要負責吸收路面沖擊和彈簧多余的能量,提升舒適感和操控性。
說它倆是一對“相愛相殺”的CP,也毫不為過。
03. 懸架軟硬=底盤好壞?????
接下來,就是今天要聊的重點了:“軟”或者“硬”,就意味著底盤的好或者壞嗎?
研究底盤138年的奔馳已經(jīng)給出了答案:完全不是!
正相反,如果懸架設定很硬,雖然在高速行駛、高速過彎下能如同貼地飛行一般,但路面所有的顛簸和振動也都會通過車架、座椅傳遞到人體,同樣會非常難受。
總而言之,只有適中的“軟硬程度”,才能盡可能照顧到車輛更多的使用場景。
因此,出于彈簧和減振器的特性,工程師們想盡了辦法,想要兼顧“軟”底盤的舒適和“硬”底盤的操控。
相對節(jié)約成本的方案,就是FSD(Friction Shifting Damper)可變阻尼減振器,以及和線性彈簧對應的漸進式彈簧(在家用車上很少見,一般都是改裝車或者越野車會用)。
這兩種,都屬于“被動式懸架”的范疇。
前者能夠通過一個特殊的閥門設計來調節(jié)油液的流動速度,實現(xiàn)“前段阻尼小,化解細碎的顛簸;后段阻尼大,提高車身穩(wěn)定性”的效果:
而后者,就是前端簧絲圈數(shù)少,剛度??;后端簧絲圈數(shù)大,剛度也更大(下圖中紅色的彈簧)。
相比之下,更完美、成本也更高的解決方案,就是很多人所說的空氣懸架了。
一個冷知識:乘用車上的空氣懸架并不是一個像“氣球”那樣的氣包那么簡單,而是由空氣彈簧和CDC?減振器共同組成的最佳拍檔。
其中,CDC?減振器的作用要更大一些,它能根據(jù)傳感器傳回來的路面數(shù)據(jù)主動調節(jié)阻尼,從而實現(xiàn)“低速柔、高速韌”,飛坡如同呼吸一般的高級行駛質感。
至于空氣彈簧,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剛度和勁度系數(shù)非常大的彈簧(儲存能量的能力很強),給CDC?減振器提供最大的發(fā)揮空間。
至于更高級的空氣彈簧,會選擇雙腔室甚至三腔室,能夠在單腔調節(jié)高度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調節(jié)剛度,調節(jié)范圍更廣,也就能最大程度地兼顧舒適和運動性能。
但更關鍵的,其實是車型的產(chǎn)品定位。
就比如跑車,哪怕犧牲舒適性,也要把彎道性能拉滿。而且為了減重,幾乎不會用空氣彈簧;
再比如一些行政級轎車,就不需要考慮激烈駕駛時的車身姿態(tài),反而更重視后排的舒適性。
04. 誰決定了車輛的操控?????
不得不說,汽車作為上萬個零部件組成的工業(yè)品,確實是一個大規(guī)模的系統(tǒng)性工程。和大家講了這么半天,連懸架都沒講完,更不用說更廣義的底盤了……
除了彈簧、減振器之外,懸架中的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大家常說的“雙叉臂”、“麥弗遜”、“多連桿”——導向機構。沒有它,你的車甚至開不起來!
要知道,咱們生活的三維世界是由X-Y-Z三軸坐標組成的,物體的運動也就是6個自由度:
前進/后退、左滑/右滑、上跳/下潛、以及側傾(左搖右晃)、俯仰(點頭抬頭)和橫擺(漂移)。
其中Z軸就是彈簧和減振器主要負責的部分,影響著車輛的乘坐品質;而X軸代表著加速、剎車和極速,Y軸代表著車輛在彎道中的表現(xiàn),這兩點都和性能、操控直接相關。
而車輛的運動,又是車輪相對地面運動所帶來的。
要想讓車輪受控制,就必須通過導向機構——也就是這“幾根桿子”消滅掉5個自由度,只留下Z軸的“上下跳動”這一個選項。
(只要5連桿,就能約束住車輪)
因此這些導向機構的幾何設計,決定了4個車輪將以怎樣的距離、怎樣的角度接觸地面。硬點連接確定了,也就決定了懸架的“K特性”(忽略形變后的運動學特性)。
就好比一個人身高腿長,一步能邁1米多,K特性就比較不錯;另一個人只能邁半米,就是K特性不太好。這就意味著,先天結構(和材料)就決定了懸架的下限和上限。
不嚴謹?shù)卣f,如果雙叉臂前懸的操縱穩(wěn)定性能有60-95分,那么麥弗遜可能只有20-90分(絕大多數(shù)家用車都不會高于80分)。
確實有的麥弗遜(比如寶馬3系、保時捷911&718)能做到85-90分,能追平甚至碾壓很多友商,但依然比不過自家用雙叉臂的大哥(比如寶馬7系、保時捷911 GT3)的95分。
那么,為什么上下限差距會那么大?這就要說到懸架的另一個特性——“C特性”了(包含形變的運動學特性)。
因為輪胎是會形變的,各類擺臂的膠套是會形變的,彈簧和減振器也是會壓縮/回彈的,這就讓車輛行進中的姿態(tài)變得千奇百怪——
如何調整各個擺臂連桿的形狀和位置、以及四輪定位參數(shù),選擇哪款輪胎、供應商要不要特調,又采用什么材質、什么剛度的擺臂襯套,彈簧、減振器的“軟硬”改怎么調整……
才能讓輪胎盡可能保持更大的接地面積,就是車企里的底盤工程師要做的事了。
如果用做菜來比喻,懸架硬件的水平就像是食材的等級。但具體能不能讓食材變得好吃,還是要看車企工程團隊的底盤調校功底。
這里面的部分,由于涉及太多know how的知識,社長就不班門弄斧了,有機會的話請專業(yè)的VD工程師再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。
05. 寫在最后:什么才是好的底盤?????
懸架作為車輪與車身之間所有連接機構的統(tǒng)稱,和車輛舒適性和操控性息息相關。
最理想的狀態(tài),一副懸架在舒適模式下能夠過濾掉所有的振動,讓車身像魔毯一樣穩(wěn)定;而在運動模式下,又能夠時刻保持輪胎接地面積最大,提供最強的抓地力。
這對車企的工程能力、調校能力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。即使強如勞斯萊斯、賓利或是保時捷、法拉利,也只能做到舒適和運動中的一極。
如果還要同時兼顧成本和利潤,更是難上加難。
從趨勢來看,想要同時實現(xiàn)極致的舒適和極致的運動,或許要靠全新的概念和技術,比如角模塊搭配四電機才可以。
目前最有希望實現(xiàn)量產(chǎn)的,或許是已經(jīng)擁有易四方技術的比亞迪。
至于已經(jīng)“有現(xiàn)貨”的,我覺得是WRC賽車:
只不過這一根減振器就價值一套房……一般的民用車,根本消受不起?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