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國際電信聯(lián)盟發(fā)布了《2022年ICT服務可負擔性》,報告顯示,2022年中國固定寬帶接入成本在月人均國民總收入中的占比僅0.45%,在全球范圍內排名第二。
怎么理解這個0.45%呢?按照國家統(tǒng)計局的數(shù)據(jù),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.69萬元,折算月收入為3075元,這意味著中國用戶每月花在固定寬帶上的費用僅為13.8元。
另外,我們可以跟世界上通信服務比較發(fā)達的國家做一個對比,新加坡(0.64%,全球排名第7)、美國(0.93%,全球第28)、德國(0.98%,全球第29)、韓國(1.03%,全球第32)、日本(1.06%,全球第35),我國固定寬帶用戶的費用負擔遠遠低于以上國家。
那排名第一的是哪個國家呢?列支敦士登(0.37%,全球第1),而這個全球最小國家人口不足4萬,國土面積只有160 平方公里(北京市面積的1/100)。
為了更加讓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“0.45%”、“世界第二低”的意義,我們再拿人均GDP做一個對比——
2022年,中國人均GDP 1.28萬美元,排名全球第63,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.29美元。
而列支敦士登人均GDP 18.4萬美元,排名全球第2;新加坡8.28萬美元,排名第8;美國7.64萬美元,排名第9;德國4.84萬美元,排名第21;日本3.38萬美元,排名第30;韓國3.23萬美元,排名第31。
可以看到,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“固定寬帶費用負擔”和其“人均GDP”是密切相關,排名基本一致,簡單來說就是,賺得越多,寬帶費用負擔就越低,只有中國是例外的,中國是——賺得不多,但寬帶費用負擔很低!
其實不光是固定寬帶費用負擔,在移動寬帶費用負擔方面,中國同樣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,且近幾年隨著提速降費的推行,我們的排名上升速度非常快。
客觀來說,近些年中國發(fā)展速度很快,但由于基礎差、底子薄,很多方面我們仍然處在追趕的狀態(tài),而基礎信息服務,這是中國民眾能夠享受到的為數(shù)不多遙遙領先于老牌發(fā)達國家、甚至可以說是領先于世界各國的社會級服務。
你們知道嗎?
截至6月底,國內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6196萬公里,足以繞地球1549圈,全國互聯(lián)網寬帶接入端口數(shù)量達11.1億個,其中,光纖接入(FTTH/O)端口10.6億個,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 PON端口數(shù)達2029萬個。以上數(shù)字均排名世界第一。
而在用戶側,國內固定互聯(lián)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(shù)已經達6.14億戶,其中,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聯(lián)網寬帶接入用戶達5.79億戶,占總用戶數(shù)的94.2%;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聯(lián)網寬帶接入用戶達1.28億戶,占總用戶數(shù)的20.8%。
再來看看移動通信方面。
截至6月底,我國移動電話基站總數(shù)達1129萬個,其中,5G基站總數(shù)達293.7萬個,5G網絡規(guī)模全球第一,而三家基礎電信企業(yè)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(shù)達17.1億戶,其中,5G移動電話用戶達6.76億戶,占移動電話用戶的39.5%。
而在6G方面,我國自2018年開始布局6G研發(fā),加強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攻關,如今在6G技術研發(fā)領域已經在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體系構建、6G場景與需求定義等方面具有一定優(yōu)勢,預期將于2025年年底前后啟動6G國際標準制定工作,力爭在2030年具備商用能力。
作為對比,我們看看海外的情況——
截至當前,全球超過75%的國家當前仍然4G及以下網絡水平,甚至超過70%的國家至今沒有發(fā)布5G牌照、沒有劃分5G頻譜,大部分國家可能連6G都沒有聽過。
《2022年ICT服務可負擔性》報告指出,移動網絡已經覆蓋了全球95%的人口,但是仍有1/3人口仍處于掉線狀態(tài)。重要原因在于,用戶使用ICT服務的負擔仍然很重,簡單來說就是“用不起寬帶”。
不得不說,作為中國人,在享受信息服務這一點上,我們是幸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