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米樂
11月份蘋果首席執(zhí)行官庫克訪問歐洲,說到蘋果還可能會擴大從歐洲工廠獲得的芯片供應。庫克對員工們表示:“我們已經決定從亞利桑那州一家工廠采購芯片,這家工廠將于2024年開工,所以我們有大約兩年的時間,可能更短。在歐洲,我可以肯定地說,我們也會從歐洲采購,因為這些計劃變得越來越明顯?!北娝苤?,“果鏈”重在臺積電、中國大陸和東南亞,可現(xiàn)在庫克卻強調“歐美進貨”。
無獨有偶。今年5月20日,美國總統(tǒng)拜登進行了為期三天的亞洲之行。第一站選擇了坐落于韓國京畿道平澤市的三星半導體工廠。拜登在參觀結束后的演講中說,“感謝三星的170億美元投資,美國將會在得克薩斯州建造一個像這樣的工廠,創(chuàng)造3000個高薪崗位?!?/p>
這足以看出美國對亞洲半導體能力的“垂涎欲滴”。但是歐美對于亞洲不僅僅是表面的學習和羨慕,更是背后攢足了勁地試圖“永遠取代”和保持“永遠領軍”地位。
之所以美國總統(tǒng)都在搶破頭,是因為2020年3月,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引爆了全球制造業(yè)的供應鏈危機,全球經濟遭受疫情沖擊,不少制造企業(yè)在疫情將造成消費緊縮的假設下,把降低零部件庫存列為主要任務??蛻舻念A期下調,半導體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也順勢將產能下調到低點。其中應用在手機、電腦和電動汽車的半導體嚴重缺貨造成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大范圍停擺。根據投資銀行高盛的統(tǒng)計,大約有169個行業(yè)受到半導體短缺影響。半導體供應隨后被歐美主要國家納入國家安全視野,美國、西班牙等國陸續(xù)宣布將大舉投資半導體制造。
半導體一次又一次成為熱詞,美國不惜一次又一次舉起“平等”的旗幟動用國家力量進行制裁,建立“黑名單”、成立chip 4,歐洲通過芯片法案……這些反而都印證了在這場半導體領域的世界杯比賽中,亞洲,獨領風騷。
?01、芯片法案:繞不過的亞洲勢力
8月9日美國總統(tǒng)拜登正式簽署《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》(芯片法案)。該法案整體涉及金額約2800億美元,包括向半導體行業(yè)提供約527億美元的資金支持,為企業(yè)提供價值240億美元的投資稅抵免,鼓勵企業(yè)在美國研發(fā)和制造芯片,并在未來幾年提供約2000億美元的科研經費支持等。
此外,芯片法案還特別要求,接受財政補助的廠商不得在中國新建、擴展先進制程工藝。這一“胡蘿卜加大棒”的招數(shù),無疑將迫使國際芯片巨頭們在建設先進制程時“二選一”,要么選擇中國,要么選擇美國。對于拜登簽署芯片法案,在8月10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,發(fā)言人汪文斌表示,搞限制“脫鉤”只會損人害己。任何限制打壓都阻擋不了中國科技發(fā)展和產業(yè)進步的步伐。
與此同時美國大力促成臺積電、英特爾、三星等國際大廠在美建廠,不顧成本,堅決“邀請”。
由此看來,亞洲的地位讓美國深深忌憚,打壓反過來看是地位的提高和重視。
來源:德邦證券
Chip 4搞孤立:攪亂亞洲“這鍋湯”
常言道:買的算不過賣的。美國老大哥牽頭的chip 4聯(lián)盟給日本、韓國、中國臺灣省說的天花亂墜,普遍認為這個聯(lián)盟表面是為了共同受益,實則是為了打壓大陸。其實還有牽制日韓“不聽話也要聽話”的目的,明知道對于日韓以及中國臺灣地區(qū)來說,中國大陸市場舉足輕重,依舊希望壟斷,這次的買賣,受益的不會是日韓和中國臺灣省。
那Chip 4的深層動機到底是什么呢?
美國雖然在半導體技術上居于非常領先的地位,但其自身也有嚴重的短板——制造。而芯片制造恰恰是半導體產業(yè)里最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,粗略來說,芯片上45%的價值都誕生在制造環(huán)節(jié),全球半導體領域中25%的研發(fā)費用都花在了制造上。
芯片制造,是半導體產業(yè)最精華的部分。但2018年的全球半導體產業(yè)鏈中,美國EDA軟件占全球市場的85%,核心IP占全球市場52%,半導體設備綜合起來占全球的50%,最精華的制造環(huán)節(jié)只占了全球市場的12%。
前兩年的“汽車芯片荒”對特斯拉在內的美國車企沖擊巨大,也給美國政府敲響了警鐘——美國現(xiàn)有的技術優(yōu)勢并不是萬能的。與此同時,在中國大陸,芯片制造業(yè)進展極其迅猛——本土廠商未來將在現(xiàn)有基礎上增加60%以上的產能。根據2019年的估計,到了2030年,僅中國大陸就能掌握25%的全球芯片產能。這就是那個深層次的、更大的問題:全球75%的芯片制造業(yè)產能都集中在東亞地區(qū),且這個比重還在迅速增加。
因此,從這個角度來看,“Chip 4”是一個“一舉三得”的計劃。透過這個計劃,美國一方面可以強化自身在芯片制造環(huán)節(jié)的短板;一方面還可以將中國大陸排除出全球芯片供應鏈,徹底打斷中國的技術進步;最后還能挑撥離間日韓、中國臺灣地區(qū)同中國大陸的關系。這波操作,美國只賺不賠。
歐洲芯片法案:不能依賴亞洲
歐洲曾經是世界上半導體的生產中心,占據全球芯片44%的市場份額,并且具備的專業(yè)技術和制造能力似乎是無懈可擊,但如今難以恢復昔日的輝煌。
自2020年起,半導體芯片產能持續(xù)緊缺。進入2021年,對于歐洲而言,形勢似乎沒有任何好轉。由于全球芯片荒的持續(xù)沖擊,不僅造成歐洲2021年9月新車銷量創(chuàng)26年新低,而且也暴露出歐洲依賴亞洲和美國供應商帶來的危險。除了汽車制造業(yè),全球智能手機、游戲機、家電等幾乎所有電子產品,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影響。
2021年9月15日,歐洲聯(lián)盟執(zhí)委會主席烏爾蘇拉·馮德萊恩(UrsulavonderLeyen)在斯特拉斯堡召開的歐盟議會上發(fā)表“歐盟狀況”的演講時說:“我們依賴于亞洲制造的最先進的芯片?!?/p>
不難看出亞洲的存在讓歐洲也憂心忡忡。
今年2月,歐盟委員會公布了醞釀已久的《歐洲芯片法案》(A Chips Act for Europe)。根據法案,到2030年,歐盟擬動用超過430億歐元的公共和私有資金,支持芯片生產、試點項目和初創(chuàng)企業(yè),并大力建設大型芯片制造廠。歐盟在法案中還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目標,到2030年,將芯片產量占全球的份額從目前的10%提高至20%。
11月份,也就是前幾天,歐盟國家同意為增強歐盟的半導體生產能力撥款逾400億歐元。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表示,該協(xié)議得到了歐盟各國大使的支持。同時,該協(xié)議將擴大“同類首創(chuàng)”(first-of-a-kind)的芯片工廠范圍,(使其)有資格獲得國家援助,但不會將所有汽車芯片都包括在內。據悉,預計歐盟各國部長將在下個月的會議上批準這一協(xié)議。
02、亞洲優(yōu)勢與責任
據韓國《每日經濟》11月15日報道,荷蘭ASML首席執(zhí)行官彼得維尼克15日在首爾舉行記者招待會表示,ASML將投資超過2400億韓元,計劃于16日舉行開工儀式,2024 年全部建成。
據臺媒11月16日消息,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已決定加碼投資中國臺灣地區(qū),規(guī)劃在新北市林口工一產業(yè)園區(qū)內新建廠區(qū),擴大產能,一期投資將達到300億新臺幣(約合人民幣68.7億元)。
光刻巨頭ASML逆風在亞洲擴建一事不難看出,經濟下滑的形勢下,亞洲是大廠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其中尤其是中國市場,是半導體大廠的“肥肉”。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(yè)的產值為5560億美元,中國貢獻了1925億美元,占全球比例接近35%,但這不是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的價值。去年中國進口了4325億美元的集成電路,占全球集成電路產值的大約78%。這就是中國作為世界市場的一個重要體現(xiàn)。同時中國也是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市場,2021年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銷售額激增,相比2020年的712億美元增長了44%,達到1026億美元的歷史新高。其中,中國大陸地區(qū)再度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市場。
同時,東南亞也成為大廠青睞的新星。據美國半導體行業(yè)協(xié)會(SIA)發(fā)布的數(shù)據,1990年全球37%的芯片在美國工廠生產,但2020年這一數(shù)字已經下降到12%,現(xiàn)在大部分半導體制造集中在中國臺灣、韓國和中國大陸。與此同時,東南亞也在芯片行業(yè)的全球分工中發(fā)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據統(tǒng)計,東南亞地區(qū)占據全球半導體測試和封裝市場27%的份額,另外預計世界上有15%-20%的被動元件是在東南亞各國制造的。
來源:DIGITIMES
03、半導體無法去“臺”,更無法去“亞”
前幾周,半導體產業(yè)鏈“去臺(臺積電)化”輿論在外網傳的沸沸揚揚,原因是臺積電赴美建廠、人才流向美國,外媒才有了這種言論。晶圓代工廠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表示,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(yè)有競爭優(yōu)勢,中國臺灣省工程師素質與成本的優(yōu)勢,“不是搬到美國,優(yōu)勢就可以存在”。未來如何保存中國臺灣省半導體產業(yè)的競爭力會是關鍵,中國臺灣省未來也有條件把半導體技術輸出。
黃崇仁說得沒錯,中國臺灣地區(qū)上下長達三十年的打拼,才有臺積電乃至中國臺灣半導體行業(yè)的成就;從當前形勢來看,半導體的“去臺化”,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當成議題在推動,屬于政治性干擾。
這同樣適用于試圖將半導體“去亞”“去中”的西方國家,轟轟烈烈的世界杯比賽中,歐美想要射進亞洲半導體的球門得分,但門前皆為固若金湯,亞洲的“守門員”們怕是不答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