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,武漢集成電路技術及產業(yè)服務中心(簡稱“武漢 ICC”)成立及啟動儀式上,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繼增接受了記者的專訪。這也是 3 月 28 日國家存儲器基地在武漢光谷正式開工以來,王繼增首次在公眾場合亮相,該基地計劃未來 5 年投資 240 億美元。
“記錄生活點點滴滴,不用擔心存儲器不夠用”
記者與王繼增的對話,從武漢新芯的產品對民生的影響說起。“利用芯片疊加技術,制造多層的三維立體存儲器,將是現在乃至未來的主流產品。”王繼增表示,目前武漢新芯生產的產品,可以滿足市民記錄生活點點滴滴的大容量需求,隨著技術走向成熟,價格也會越來越便宜,“人們再也不用擔心存儲器不夠用,三維存儲器數據讀取速度也更快”。
根據全球最具權威的 IT 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高德納(Gartner)的報告,2015 年全球存儲器銷售額近 800 億美元,其中 NANDFLASH 為 310 億美元,DRAM 為 450 億美元,這些都是平面存儲器。3DNAND(三維存儲器)從 2016 年啟動,預估 2018 年將占存儲器市場的 49.4%,2019 年占比 62.2%。
“武漢新芯平臺很好,5 年需萬名工程師”
國家存儲器基地,以武漢新芯為基礎建設。而現在,武漢新芯的員工總數才 1300 余人,其中還有不少技術工人。“未來幾乎不用技術工人,因為采取全部自動化生產。”在武漢 ICC 成立大會上,王繼增多次提到人才短缺。“到 2020 年武漢新芯將實現月產 30 萬片的產能,產值可達 100 億元,但相應要增加 1 萬名工程師,今年就需要 1000 名工程師。”
芯片研發(fā)主要在海外,武漢新芯已經啟動在海外多國成立研發(fā)中心或分公司,就近招聘海外高技術人才。“武漢新芯平臺很好,已經進入國家戰(zhàn)略”,帶著這個信心,王繼增在武漢、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乃至前往美國硅谷,多次舉行招聘會。
為長期培養(yǎng)急需人才,武漢新芯參與華科大籌建國際微電子學院,下一步還準備與北大、清華等高校合作,培養(yǎng)專業(yè)人才。
“到 2030 年,世界第二是可以實現的”
武漢新芯的新產品 32 層 12 英寸晶圓,將在今年 8 月完成測試,而后進入小批量生產,再進入量產。“我得到的消息是,三星不僅完成了 32 層產品的量產,還開發(fā)出 48 層的產品。”王繼增表示,三星的產品占到全球四成以上,武漢新芯有信心全力追趕芯片制造世界第一方陣。“位列世界第一方陣的是包括三星在內的 4 家公司,我們預計 2020 年產量達到 30 萬片,進入主流方陣,與國際大公司平起平坐。2020 年到 2030 年,不說世界第一,世界第二是可以實現的。”王繼增說,但要實現這一點,還需要芯片產業(yè)鏈的配套完善,除人才輸送,還有芯片設計、芯片測試等全產業(yè)鏈的配套,這需要一段時間。
武漢 ICC 成立
系全國第 10 家
昨日,在光谷資本大廈,武漢集成電路技術及產業(yè)服務中心(武漢 ICC)成立。這是繼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成都、西安、杭州、無錫、濟南之后,成立的第 10 家集成電路技術及產業(yè)服務中心。
該中心由設在華科大的武漢國家光電實驗室、武漢光電工業(yè)研究院組建。中心主任、長江學者繆向水表示,該中心旨在協助國家存儲器基地建設的同時,做大上下游產業(yè)鏈,為集成電路產業(yè)設計、封裝、測試、市場轉化等提供配套服務。
武漢 ICC 啟動儀式現場,右二為武漢新芯董事長王繼增